不寐思记|你还记得儿时家乡的小河吗?

小时候我最爱去的地方就是姥姥家,姥姥家在呼市以西50多公里,那是一个很小的村子,它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红房子。姥姥家有一个很大的院子,是一个四合院,里面可以晾晒秋天收割的粮食,姥爷是个精干勤快的人,把收割回来的玉米整整齐齐的垛在房檐下的台子上面,像是一堵金色的围墙。

从姥姥家出来胡同口就是一条灌溉用的小河大概5米多宽,准确的说是两条,一条大的叫大渠,一条小的叫小渠,小渠是大渠的支流。我虽然不懂为什么要将本来就不宽的灌溉渠分成一大一小,不过我很喜欢,因为大渠的水太湍急,那么小渠就成为了孩子们最喜欢的游乐场,用渠里的水活泥巴,光脚在水里感受夏天的清凉,在渠边捉虫子……对于一个北方孩子来说这一点流动的清凛在夏天显得弥足珍贵。当大渠的水不多的时候大一点孩子就敢下到大渠里面捉蝌蚪,有时候还能碰到水库冲下来的不知名的小鱼。从6月份夏天刚开始的时候,孩子们几乎每天都在盼着下雨和农田灌溉的日子。

后来上了中学回姥姥家待的日子不那么多了,跟小伙伴也生疏了,于是那条记忆中的小渠也成了一个定格。直到前天我去姥姥家,走过那个充满童年回忆的小桥,看到那条大渠和小渠,里面流淌的不是水而是垃圾的时候,我的心就好像被什么东西咯了一下,哽咽但是又说不出话来,这就是曾经我曾经最喜欢的地方吗?我迟疑了,我甚至怀疑我看错了,我狠狠地眨了一下眼,希望一切都是幻觉……

“为什么几年不见一条河会变成这样?”我问。

“原来我们小时候没有这么多塑料的东西,现在塑料制品用的太普遍了,用完之后没地方扔只好扔河里”大姨说。

“那你们小时候就算没有塑料,其他东西用完也总该产生垃圾吧?”我问。

“我们小时候没有垃圾”大姨说。

“没有垃圾?怎么可能?”我表示怀疑。

“就是没有,那时候我们的纸正面用完,用背面都用完了还得揉吧揉吧擦屁股”妈妈补充道。

“像什么玻璃罐啊,铁罐啊很少,有一个家里都会好好利用起来”姥姥说。

“那像衣服呢,就算打完补丁总有个穿到烂该扔的时候吧”我问?

“衣服打完补丁之后还要打衬子做成鞋垫和鞋底儿”大姨说“还有那个云炮的弹壳,做成了梯子 还有院里的葡萄架。”

“那泔水呢?”我还是不死心。

“泔水喂猪啊,最后猪过年时候杀掉,猪毛还得剪下来做刷子呢,还有鸡毛拔了做成鸡毛掸子”大姨得意的向我展示真正的鸡毛掸子……

听完了所有的这些我由衷的佩服他们把资源用到极致的能力,但是仔细一想可能这些东西早已经在我们中国古代流传了几千年,也许正是这种对资源的极致利用造就了我们延绵千年的中华文明。

在物质文明正在快速发展的今天,我们很难要求每个人再重新回到物质极其不发的时期“新三年,旧三年,缝缝补补有三年”的生活态度。但是面对儿时回忆里那条小河变成现在这番模样,我们不应该做些什么吗?


评论

© 背影的林夕 | Powered by LOFTER